春节假期,洛阳市以文化、旅游作为民族工作切入点,以文塑旅、以旅赋交、多频互动共促“三交”,全力唱好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曲。
一、挖掘文化促交往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洛阳发挥十三朝古都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祥地的文化资源优势,将河洛文化、古都文化、丝路文化、大运河文化串联成珠,加快恢复洛阳古都历史中轴线气象,叫响“盛世隋唐”品牌。依托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、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等独特资源,结合洛阳牡丹文化之都、剧本娱乐之都、东方博物馆之都等,在博物馆、纪念馆等文化场所,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内容和讲解词,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,构建独属于洛阳的“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”,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。龙年春节期间,洛阳市图书馆、文化馆举办“书香洛阳·中国年”、“寻味非遗”中国年、“新生活·新风尚·新年画”——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创作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、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,让广大游客尽享丰盛的“文化大餐”;洛阳博物馆、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举办一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,成为热门打卡点,让游客在行走洛阳中更好地触摸历史、感知文明、滋养精神,使各民族人心归聚、精神相依,形成人心凝聚、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。
二、强化旅游促交流,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
洛阳坚持“移动端、视频化、交互式”理念,守正创新策划引流,把网络“热搜”转化成产业“热度”和消费“热点”,推进“文化+旅游+民族团结”融合发展,讲好“洛阳故事”,传播洛阳声音,增强文化自信。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作用,开通民族团结主题公交和地铁,建立洛阳市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讲团,打造“地上地下双循环,十字交叉全覆盖”移动宣传体系,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,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“7+N”创建活动,以潜移默化、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干部、群众、游客心中,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。龙年春节期间,洛阳以“穿越盛唐洛阳年”为主题,推出“梦回神都、多彩洛阳、神都灯宴、冰雪狂欢”等6大系列29项201场活动,以城为景,通过演艺演出、场景氛围打造等,打造隋唐洛阳城、洛邑古城、牡丹阁、倒盏村等一批具有洛阳风味的国潮文旅消费新场景,拉满节日仪式感。“天街奇幻夜 神都洛阳年”新春盛会、牡丹阁千灯节迎春灯会、王城新春游园会暨迎春灯会、隋唐河洛文化庙会暨新春灯会、“童梦穿越节”儿童主题庙会、倒盏村神都灯宴等活动现场,挤满驻足观赏的游客。洛阳轨道交通集团在春节期间对接全市33项文旅活动,通过加密班次、开通直达车、区间车等方式,全力满足群众出行需求,洛阳文旅场馆开展延时闭馆、增加志愿讲解服务频次等服务,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游览服务需求。通过旅游高质量发展,推动各民族在空间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。
三、深化文旅赋能促交融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
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,用好用活遍布全市的文化遗产,活态传承非遗代表性项目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老君山、隋唐洛阳城等景区推出对属龙游客、名字中带“龙”字的游客入园门票免费政策;龙门石窟举办“龙年游龙门,祈福度新春”活动,博物馆推出神都洛阳文物主题展览活动,洛邑古城、龙凤山古镇、丽景门等成为中华传统服装热门打卡景区。充分发挥文旅带动作用,积极探索节目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,组织体验式文化活动,沉浸式文旅活动等多样化的文旅形式。《神都大朝会》串联起应天门、明堂天堂、九洲池三个景点,复原唐代“元日”皇宫中的“大朝会”,带给游客极强的仪式感、沉浸感和参与感。《神宫乐舞》《唐茶表演》《明堂韶乐》《春节快闪》《春日宴》《神都夜宴》等节目精彩不停,为游客带来“唐”味浓浓的龙年新春。乡村“文旅大餐”年味浓浓。栾川县举办“老家河南·栾川过年”活动,推出新春民俗风情表演,中华传统服装快闪、川剧变脸、捏糖人、杂技等民俗活动。嵩县举办“回家过年·嵩县好玩”春节文化活动,通过雅俗共赏的文化展示,热闹非凡的体育赛事,人声鼎沸的逛吃之旅,打造全年龄段参与的喜乐春节,乡村文旅活动多姿多彩。今年春节假期,洛阳市累计接待1113.53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82.93亿元,均创历史新高。同比2019年分别增加280.54%和345.36%,同比2023年分别增加87.51%和156.88%。
来源:洛阳市民宗局